湖南民间剪纸承接战国时楚地剪镂雕刻风俗和南北朝时人日节幡胜装饰之遗风,有着悠久的历史。
湖南民间剪纸,一般说来有两类:
一类是应用于喜庆节日的剪纸,如喜字、团花、门笺、窗花等,有剪花草,也有剪人物其他吉祥图案的。一类是应用于服饰民俗的剪纸花样,在湘西一带,民间称之为“扎花”或“凿纸”。
“扎花”先把白纸钉固在一片蜡板上,再用小锉刀仔细戳镂而成,还用细针在纸面上刻扎许多针孔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和人民日常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多是民间熟习的图案。
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有“鸳鸯戏荷”、“丹“五谷丰登”、“瓜瓞绵绵”。反映故事传说的,有“和合二仙”、“刘海戏蟾”。主题虽常有雷同,内容变化却极多,花式多健康而活泼。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湖南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用来作为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如礼花“寿比南山”表现手法奇特,构思新颖,将花卉和文字混合,似花非花,似字非字。
以苗族为代表的少数的剪纸主要用作刺绣底稿。但从其制作工序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一般是剪纸艺人采用剪、扎、挑手法在纸上随意创作或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构图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心里。苗族刺绣的多样性在于剪纸花卉的丰富。苗族剪纸构图丰满,内容怪诞,刀法简洁有力,纹样细腻。画面造型生动,线条自然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由于在剪纸上要表达对刺绣工艺的要求,如在针法上的提示,常常剪后要再以针刺出点组成的虚线或以剪破不剪空的方法示意。这些手法使剪纸粗中有细耐人寻味。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