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永贞堂 > 永贞书院 > 儒学 > 儒学智慧

孔子智慧:死亡的意义
2022-08-12

每次阅读学生交上来的“人生观”报告,都会增强我的两点印象:一是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承认他们在中学时代,想过自杀的问题;二是另外也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同学,是从亲友(以长辈居多)的死亡事件中,开始认真思索人生意义的问题。   如果没有死亡,则人生就无所谓“有无意义”的问题。大家一直生活下去,轮流扮演可欲的角色,不必竞争也没有成败可言。或者,即使人生自然而然会有结束,但是没有人想要自杀,也没有人在大限未到之前杞人忧天,则人生也不必奢谈意义,只需循着前辈的足迹,鱼贯地走入坟墓就可以了。   然而,身为万物之灵,人注定要寻思生命的意义,努力理解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然后选择合宜的价值去认真实现。如此一来,谁越早近距离观察死亡,谁就越有可能获得经验,可以觉悟人生的究竟真相。事实上,孔子正是经历了极为特别的遭遇,先后丧父、丧母、丧兄、丧妻、丧子、丧徒。他对人生的体验十分深刻,或许也与这样的生平有些关系。   孔子诞生不久,父亲叔梁纥就过世了。母亲颜征在将他带回娘家抚养长大。孔子年幼时,生活贫困、地位卑微,实是不难想见的。他后来描述自己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如果他不是在十五岁时主动向人求学,进而熟习五经六艺,就不可能展现往后的精采一生了。依司马迁所记,孔子十七岁时,母亲过世;他询问同乡长辈,得知父亲的墓地所在,再恭敬地将父母合葬。他对于“亲丧”的悲痛,说过一句扼要的描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意思是:一般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孔子为母亲守丧三年(依礼为二十五个月)期间,心中想的应该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母兼父职,教养之恩,昊天罔极!孔子教诲学生“孝顺”时,要敬、要顺、要和颜悦色、要合乎礼仪、要游必有方、要委婉劝阻而不抱怨,以及要记得父母的年纪,“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得享高寿,惧的是父母体力日衰。孔子的孝心使他可以感通孝顺的真实状况。孟子后来引述孔子的话说:“舜其大孝也,五十而慕父母。”孔子的父母虽然早逝,他一定终身存思怀念着他们。   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他在孔子之前过世。因此之故,《论语》记载孔子曾为哥哥的女儿安排婚事,将她许配给一位杰出弟子。孔子与孟皮的感情如何,缺乏可靠的数据,但是从孔子多次强调“入则事父兄”,“入则孝,出则悌”,“友于兄弟”,“兄弟怡怡”,可以想见应该是兄友弟恭而和乐融融。   孔子在《中庸》曾表达自己的遗憾:“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在此,所谓的“事父”与“事兄”方面的遗憾,实是无可奈何之事啊!   孔子六十七岁时,尚在周游列国途中,传来夫人过世的噩耗。孔子在旅程中受阻,到第二年才返国,因此夫人的丧事是由儿子孔鲤负责尽孝的。孔子七十岁时,孔鲤不幸去世,得年五十。老年丧子的悲痛,并未使他乱了分寸。他按照鲤的身份(士) ,“有棺而无椁”,依礼安葬之。他对儿子是亲自教导并且颇有期许的;不过在古代“父严母慈”的模式下,使人觉得像是“君子之远其子也”,要保持适当距离,以求合乎“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我们很难想象亲人死亡带给孔子的伤痛有多大,但是我们看到孔子以温和理性的态度,善尽自己的职责。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关注了解更多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三路1006号诺德金融中心33楼B-C室
Room B-c,33/F.Noble Conter, No.1006 Fuzhongsan Road,Futian District,Shenzhen,Guandong,China
T:0755-83332980
E:info@yongzhentang.com
粤ICP备17067772号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永贞堂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了解更多
粤ICP备17067772号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永贞堂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