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这一章申明善能胜恶,而恶不能破善。上文劝人止恶行善,改过迁善,释迦牟尼佛考虑到世间有愚痴之人,会因为畏惧被恶人扰乱,而不敢止恶行善,于是告诫我们说,应当谨慎,不要对恶人生起嗔责的心。
这就好比丑的容貌现于明镜中,是因为容貌的丑陋,而不是明镜丑陋。如果因为别人的恶行而生起嗔责,则反而是将对方的恶,揽作自己的恶了。
前面一章,佛训诲我们改过迁善,但是不是大家都能够做到呢?当我们改过做善事的时候,会不会受到人家嫉妒、破坏,因而产生了畏惧,而不敢去实行呢?
释迦牟尼佛再次勉励我们,如果有恶人听到我们在做好事,常常故意来扰乱、破坏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我们做一个佛教徒,应当要有修养功夫,要克制自己,沉静下来,不要冲动,不要发脾气,以忍耐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要生起嗔怒或者责备他,这样才不会发生更多意外的、不愉快的,甚至罪恶的事情来。
忍辱是六度之一,更是消除“三毒”的殊胜法门。唯有忍辱,才能化解矛盾;唯有忍辱,才能息灭妄念;唯有忍辱,才能促进团结。当年佛陀曾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却仍发愿在成佛后第一个度化歌利王;佛陀还多次忍受其堂弟提婆达多对自己的加害与污蔑,毫无嗔恨之心,最终度化于他,堪称忍辱仙人。 弥勒菩萨同样是忍辱精神的践行者。在佛教典籍中,多次提到弥勒菩萨外出行脚、化缘,也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嘲讽与谩骂。他曾作《忍辱偈》: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弥勒菩萨还作了一首偈子: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偈子,真实生动地反映出了弥勒菩萨的忍辱情怀。有人骂他,他也笑着说“好”;有人打他,他也不反抗,自行睡倒;有人朝他吐唾沫,他也不去管它,任它自干。“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即是说,忍辱波罗蜜是成就道业、圆成佛果的“法宝”,我们要践行忍辱的精神。
这首偈子,实际上就是劝导世人,要“宽却肚皮常忍辱”,不用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要以忍辱的心来应对身边的人与事,若能这样,“纵遇冤家也共和”。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敬重。在俗世的生活中,我们若能以忍辱接人待物,一定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亦能提升自身的修养,助力我们的修行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