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
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錀,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说四十二章经》经序
经序简释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
另有比丘僧众,即在憍陈如等五人后又有比丘僧众,当时跟随佛的常随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僧团。
‘求佛进止’
请佛陀决定他们是可以向前修行?还是需要修持原先修持的法门?求佛陀给他们一个决定的选择。
出家人分几种
出家人有几种,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沙弥又分形同沙弥与法同沙弥。形同沙弥者只落发出家的男子;法同沙弥者落发出家后又受沙弥十戒的男子。另满二十岁后受比丘戒的男子称为比丘。
沙弥尼又分形同沙弥尼、法同沙弥尼与式叉摩尼。式叉摩尼是年在十八岁以上,在受沙弥尼戒后,进受六法戒二年。如在二年中,犯六法的,就不能进受比丘尼戒,要再受六法二年。二年内严持六法不犯,才许进受比丘尼戒,这是比沙弥尼戒严格得多了。女众的心性不定,容易退失,所以在完成僧格(比丘尼)以前,要经严格的考验。
比丘的三种含义
比丘为梵文,意为乞士、杀贼、怖魔。
乞士:
即出家僧侣,快至午时,手持钵盂,进城化缘,乞讨食物。并非出家僧众懒惰懈怠,只是讨饭,不去自己动手,而是佛为了慈悲、饶益众生,能够施舍一粥一饭的施主,可获无量福德。若有城市村落感受灾荒,佛便召集弟子前去乞食,只为给众生广种福田,哪怕施与僧众一碗净水,也可获得福德,以此因缘,灾难迅速消逝。
杀贼:
并非杀外界盗贼,而是杀灭众生自己心中的六贼,即眼耳鼻舌身意,若能将其全部灭掉,烦恼即除。
怖魔:
在受比丘戒,登比丘坛的时候,得戒和尚问:‘你是大丈夫否?’你答:‘是大丈夫。’这一答是大丈夫,天魔外道就都恐怖了,所以叫怖魔。即是降服自心魔障,灭除内心烦恼,如此可获阿罗汉果。
除憍陈如五比丘外,另有比丘,对于修道,都有各自的观点,所修、所学都有诸多疑惑,祈请世尊抉择,看看各自所言是否符合苦集灭道之法,符合者继续修行,若不符合,佛陀可当即为其遮止。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
佛有教敕。教,教化;敕,敕令,就是给他们命令。佛给他们开示教化,他们每一个比丘都开悟了。
‘合掌敬诺’
合起掌来恭恭敬敬而应诺,应诺就是秉承佛教去修行了。
‘而顺尊敕’
随顺世尊所教的道理去修行。世尊为弟子们,开示苦集灭道四谛法,众人皆一一开悟证果。在这里所说的开悟,属声闻人见道,即为初果阿罗汉,还不究竟。
若能发菩提心,自利利他之人,心量广大,不被自我束缚,不但人我空尽,法我也都空尽,空尽之后不著空相,即是实相般若,空尽所有,空尽所无之后,而显现出的一种智慧思维,即是真如法身,如来实相,故说大乘与小乘有别。
大乘见道圣者,虚空空相灭尽,更无万法相。《楞严经》云:"汝身汝心,外及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如此广大无边的虚空,只不过是我们妙明真心中所现影相而已。
众人闻听世尊教言,合掌恭敬应诺,秉承佛的教化,随顺世尊所教的法义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