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浮黎天尊(元始天王)玄化三清至真,其下尚有三帝,即紫微大帝、玉皇上帝、后土皇地祗。《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三清上圣,所以雷霆之祖也。十极至尊,所以雷霆之本也。昊天玉皇上帝,所以以号令雷霆也。后土皇地祗,所以节制雷霆也。”(22)这里所说的“十极至尊”,就是紫微大帝。
道教对紫微大帝的崇拜,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庭星宿的敬畏。《晋书·天文志》曰:“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北辰最尊者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叠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此北极星或名天极,或名天一,或名北辰。《史记·天官书》记述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紫宫前列斗口三星,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张氏正义》引《星经》注曰:“天一,一星,疆阊阖外,天帝之神,主战斗,知人吉凶。”《索隐》又引《尔雅》及汉代谶纬家言:“《春秋元命苞》云:宫之为言宣也,宫气立精为神垣。又《立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也。《尔雅》云:北极,谓之北辰。又《春秋合诚图》云:北辰,其星五,在紫微中。杨泉《物理论》云:北极,天之中,阳气之北极也。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阴。日月五星,行太阴则无光,行太阳则能照,故为昏明寒暑之限极也。又《春秋合诚图》云:紫微大帝,实太一之精也。”
由天极、天一而北辰、北极,由星精、天神而演变为北极紫微大帝,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魏晋时期,儒生们又按人间帝王管理天下事务的制度,为紫微大帝在天庭紫微垣中,构想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星宿王朝。有四辅,“抱北极四星曰四辅,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有三公,“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有丞相,“辅星傅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有尚书,“门内东南维五星曰尚书,主纳言,夙夜咨谋。”有大理,“宫门左星内二星曰大理,主平刑断狱也。”有廷尉、御吏,“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东曰左执法,廷尉之象也;西曰右执法,御吏大夫之象也。执法,所以举剌凶奸者也。”此外,尚有九卿、十二府、内厨、天厨、柱下史、左右使等星官,可谓“列宿受符,诸神考节”,“以夹拥帝座也。”(23)
如此完备的一个天庭星神的体系,道教在扩展其神团时便巧妙将其吸收,纳入道教神系之中。道教认为星辰为日、月所生,又谓万物之精上为列星,列星又主宰着万民亿物的命运,故对星辰之神格外敬崇。在道教构建的万神殿中,星辰之神的地位颇尊,且数量极大,最高位者便是紫微大帝。《云笈七签》卷二四《日月星辰部》说:“《玄门宝海经》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北辰星者,众神之本也。凡星各有主掌,皆系于北辰。北辰者,北极不动之星也,其神正坐玄丹宫,名太一君也。”他“上总九天,中统五岳,下领学者。”(24)《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三七则谓其为元始天尊的化身,“居紫玉宝阙华盖之下紫微垣中,号北极大帝,龙衣玄服,垂绦大弁,左右十二元士,雷公霹雳居其傍,三十六将卫其后,五帅四德导其前,赤明开图之初为上清神公,开皇之后为北阴大帝,平定功成位居中天紫极之庭,十方世界望之不动,谓之辰枢者是也。”(25)
随着道教神霄派的肇起与兴盛,北极紫微大帝的地位越来越高,被誉之为“统临三界,掌握五雷”的赫赫大神,位居道教四御之中,从而得到道教各派广泛崇拜。《上清灵宝大法》卷十(宁全真本)曰:“北极大帝,则紫微垣中有帝座是也。”“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气,是为北极紫微宫。有云紫微大帝,乃诸天大神,三界万神,万杀之帝。”(26)并仿效儒家的礼制,为紫微大帝配备了四府、六部等神司机构,其中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分主四府,合称北极四圣。
这样一来,北极紫微大帝便成为主宰雷霆、统治万星的显赫大神。《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北极紫微大帝,统临三界,掌握五雷”(27)。不仅如此,紫微大帝还兼治丰都冥府。《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卷上曰:“紫微帝君,考较大千世界之内,十方国土之中,上至诸天神仙升降之籍,星宿临照国土分野兴亡之簿,中至国主贤臣诸王太子一切众生考限之期,下至鱼龙变化飞走万类改易身形、升沉年月,至于三涂之内,九府之中,罪对之名,年劫之限。其内合得生为人者,则当削名长夜之府,列字左宫之中;其内合为诸色邪魔鬼神之者,则当刻限右宫,书名黑簿,俟其数满,又复改形,随其业力高下不同,受报各异。”(28)北宋邓有功《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序亦说:“鬼律者,天曹割判入驱邪院,北帝(紫微大帝)主而行之。玉格并行法仪式者,玉帝特赐驱邪院以掌判也。其要皆所以批断鬼神罪犯,辅正驱邪,与民为福,为国御灾焉。”(29)原来北帝与玉帝并肩分庭,共同治理天庭、人间、地狱。
玉帝亦称昊天玉皇大帝,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恰如蒲松龄《聊斋志异》所说:“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它乃是中国封建皇权在神真世界的象征。中国自殷周以来,已有最高神——上帝这个观念。在先秦文献中,或称天、皇天,或称帝、上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都是指这个最高神。以后随着社会分工愈来逾细,社会组织、社会意识日趋复杂,神鬼世界也逐渐等级森严,分工明细,上帝的形象、功用也趋向社会化、人格化。西汉有五方帝及太一,东汉有五感生帝,皆具上帝的职能。东汉末又以北极星为天皇大帝,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但自新莽以迄于唐,国家祭天大典,皆以祀皇天上帝为主。
道教授引“玉皇”之称当始于南朝。《真灵位业图》第一阶“玉清境”之右位,有“玉皇道君”、“上皇天帝”、“高上玉帝”,“皆得策命学道,是令群真。”(30)刘宋陆修静论佛道之异同,有“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之说。(31)这里所说的“留秦”亦名拘留秦,或拘留孙。乃佛教过去七佛之一。《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曰:“拘留孙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相好具是如紫金山。见此佛者,常生净国,不处胞胎,临命终时,诸佛世尊必来迎接。”《长阿含经》卷一亦载,于尸利沙树下成道,曾有一会之说法,度化弟子四万人,重要者有萨尼、毗楼等。该佛与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那含弁尼佛、迦叶佛、释迦弁尼佛,共称过去七佛,同受造像供养。陆修静将玉皇与拘留秦相提并论,即是说玉皇为道教的过去天尊。《灵宝斋仪》曰:“过去高上玉皇天尊,未来太极天尊,见(现)在元始天尊。”(32)显然,这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从而衍化的道教三世说。
玉皇的神格与地位在前期道教中并不显赫与固定,但进入隋唐之后的影响日钜。《太上太真科》曰:“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无生无死,湛然常住。”(33)《宝玄经》说:“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三号大道,四号至真,五号太上,六号老君,七号高皇,八号天尊,九号玉帝,十号陛下。”(34)这里又将玉皇与老君混为一谈。在民间,对玉皇的信仰已很普遍。韩愈有诗曰:“夜领张彻投卢仝,乘云共至玉皇家。”(35)元稹的诗说:“万里洞中朝玉帝,九光霞外宿天坛。”(36)此外,李白、杜甫、柳宗元等,也常在诗中吟咏玉皇,描绘其壮丽天宫,随侍群神。这样一来,民间信仰中的天帝、天翁和道教诸神中的玉皇合而为一。所以张政良先生说,唐人心目之中玉皇已与后代无殊,其宫殿仪仗权势作用皆俨然人世皇帝,且诸家所述玉皇之服饰、侍御一若皆有定式,盖当时已宫观祠祀,造像写图者众矣。(37)
宋代统治者尊崇道教,以真宗、徽宗为最。真宗时将玉皇正式列为国家的奉礼物件,大中祥符五年(10亿年)十一月,亲祀玉皇于朝元殿。七年(1014年)正月,“分命辅臣荐献诸殿,改奉元宫曰明道宫,奉安玉皇大帝像。”(38)九月,“尊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以来年正月一日躬申荐告。”(39)其后历年累有删封,上玉皇大天帝宝册、衮服。延至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九月,徽宗亲诣玉清和阳宫。“上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徽号宝册。丙申,赦天下,命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十一月丁酉,朝献景灵宫。戊戌,飨太庙。己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40)至此,国家、民间、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从而使对玉皇的崇拜达到了最高潮。
道教顺应社会的需要,遂将玉皇的神格与地位大大提高,并编造了一批有关玉皇神迹的道书,如《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心印妙经》、《玉皇胎息经》、《玉皇满愿宝忏》、《玉皇宥罪锡福宝忏》、《玉皇十七慈光灯仪》、《玉皇九天谱录》、《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录》等。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载:昔有国名号光严妙乐,其国王净德、王后宝月光无嗣,后广陈供养,六时行道,遍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与之,觉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尔之后王忽告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嗣位有道。“遂舍其国,于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学道于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拯救众生,令其长乐。此劫尽已,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教,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从事扌舍己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是曰清诤自然觉王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如是修行,又经亿劫,始证玉帝。”(41)从此玉皇大帝在道教神系中的崇高地位及神格便固定了,成为仅次三清至圣的大神。
北宋张商英(1043—1121年)所撰《三才定位图》,是现存在世的最早的一幅道教神谱图。其中绘有天宝君(元始天尊)、灵宝君(灵宝天尊)、神宝君(太上老君)三清尊神之外,至尊大神还有二位。一位是“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一位是“昊天玉皇上帝”。前者被宋室奉为赵氏之始祖大神,后者因其派遣翊圣真君辅佑宋朝而受推重。并于太宗朝在终南山修建上帝宫阙。“凡三年宫成,中正之位,列四大殿。前则玉皇通明殿,次紫微殿,次七元殿,次真君所御殿。”(42)《三才定位图》中昊天玉皇上帝端坐通明殿上,上下左右陪祭的是东、南、西、北三十二天天帝,于此可见玉皇上帝已为三十二天之主尊。《翊圣保德真君传》曰:“上帝在无上三天,为诸天之尊,万象群仙无不臣者。常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通彻,无所不照,故为通明殿。诸天帝君,万灵侍卫,仙众梵佛,悉来朝谒,仰视其殿,惟见大光明中,上帝俨然,仙班既退,光明偏彻诸天焉。”(43)《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亦曰:帝身即道身,是无量功德之身,清静自然之身,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昔虽下生人间,多劫行化,示大神通,而身清净,未尝不在金阙,分身变化,应现随方,利济群生,超升道岸,普垂教法,开悟后人,依按奉行,登真成道,以斯功德之所庄严,是故光明常充诸天,神智妙达,莫可度量,是身光明,皆是妙号。”(44)
经过这些道书的阐扬,玉皇上帝的地位一下提高到四御之首,并从道教神学理论上予以调整与确认。宁全真重编道教神谱,于“玄穹主宰”中首列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次列昊天上帝、救苦天尊、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四御,并解释说:“昊天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掌万天升降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自三气之天胤,三宝之皇胄,高出乾坤之表,生万物而不宰也。高出乾坤之表,生万物而不宰也。三才肇立,气清高澄,积阳成天,万汇之源,岂应无主。故以形象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圣玉皇大帝。”(45)由此,宋代以来道教神真系形成了以玉皇大帝为首的昊天三界之尊、“四御”或“六御”的体系,称之为“元始为三教之首,玉帝为万法之宗。”(46)《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卷下亦曰:“天地万物既备,元始大道退居无为,遂命玉皇统御三界,覆育苍生,公平无私也。命地母为地后,敕天官,司天曹,敕地官,司地府,敕水官,司水府。”(47)这一神系结构便为以后的道教沿用,至今不变。
在神霄派所奉诸神之中,玉皇是号令雷霆的至尊,后土皇地祗则是节制雷霆的大神。在道教神系中,后土是与玉皇相对应,总司大地山川的大神,所谓“天父地母,后土玉皇,天地既立,三清退藏,玉皇承命,统御万方,天地水府,三官主张。”(48)中国古代对后土的崇拜渊源甚古,它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神崇拜演变而来的。《礼记·郊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孝经·授神契》说:“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这种对地神崇拜原由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的。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生养众生的功劳。据丁山先生的考证,早在卜辞、金文中已有关于后土崇拜的记载。他说:“神农是商代的农神,后稷是周代的农神,农神都是自‘地母’分化出来的。从宗教发展的过程看,农神之上,总该有个‘地母’神。据我的管窥,能殖百谷百蔬的柱,就是‘地母’别名,也就是‘后土’省称。”(49)“大体说来,夏时,地神称后,天神称天,其君生或称后,死亦配地称后;殷时,地神称土,天神称帝,其君主生称王,死或配天称帝。夏忠,殷实,周人尚文,称地神曰社、曰后土,称天神曰上帝,曰皇天上帝。”(50)
后土成为国家一级的土地大神,似在西汉之际。文帝时从新垣平议,由国家统一祭祀地祗,即后土。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答也。”(51)遂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上亲望拜,如上帝礼。从此遂成定制,历代封建皇朝皆列入祀典,成为与皇天上帝相对应的大神。在道教早期的神系中,并无后土神的序位。由于宋代皇室的崇信,民间亦普遍奉祀,于是道教也把后土纳入自己的神系。《宋史·礼志(七)》载:“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九月朔,地祗未有称谓,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德光后土皇地祗。”南宋时期,他又成为道教尊神“四御”之一。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所载四御之末位“承天效法厚德光太后土皇地祗”,并注曰:“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52)《道法会元》卷三谓其“居承天效法宫,一名蕊殊宫,又名雌一宫。”(53)并主管后土三省,即皇妃都府、皇妃上府、皇妃中府。从此,后土亦成为道教神系中的“七宝”之一,受到道教诸宗的一致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