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永贞堂 > 永贞书院 > 道学 > 道教神霄派研究

道教神系的神学理论
2022-09-15

就道教神系学说的理论基础而言,它从一开始即根基于先秦道家的“道”论。在道教着来,道家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后本原,是处于永恒运动中的宇宙,它的本质属性是生成天地,养育万物人类,即使是那些出入三界、逍遥自在的万灵群神,仍然是大道运化的杰作。从《老子》中“长生久视”的思想,到《庄子》中“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2)的生活态度,都显示着大道的万能与神奇。故效法“道”,便能获得“道”的超然性和永恒性,克服生与死的对立造成的生命悲剧感,达到一种超然物外、与道契合的境界,也就是道教所推崇的仙真。正如《淮南鸿烈·原道训上》所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拆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之以翔,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与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3)唐玄宗亦指出:“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4)因此,无论是道教新造的神灵,还是源自古代宗教民间信仰,佛教儒家之诸神,都必须统一在对“道”的崇拜之上。道教的神学神系及其数理教义,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对大道信仰的肯定与继承的完善体现。

那么,同为大道衍化的结果,为什么又有神灵、凡人及万物的差别呢?换而言之,天地万物,人神之间区别的内在根据又是什么呢?依据道经所言,作为宇宙本体的大道在其开创宇宙、衍化万灵万物的过程中,因其内在基因体的不同而出现了神灵与人物的分别。《太始经》描述说:两仪未分之时,宇宙“溟滓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玄黄。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灵宝经》曰:“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而理三宝,三宝皆三气之尊神。”(5)此三宝尊神即道教的最高神灵——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他们是由玄、元、始三气化生而成的,是由道向气演化的第一阶段即元初之际的产物,对此,《太真科》有一段相当形象的描述:“混洞之前,道气未显,于恍莽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后经一劫,乃有无名天尊,谓有质可睹不可名也。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意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6)正是这位宇宙之大神,开辟天地,分化万神,养育人物,并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的三界一体的世界。在这个包纳百鬼、万民众神的三界中,高据三十六天境的是三清圣祖、诸方天帝,遍布大地的是亿万人民、百虫品物。还是一个鬼魔居住的冥间——北阴丰都,那就是以丰都大帝为主尊的万鬼之城。人和万物生居天境与冥府之间,他即可能进入天境,亦有可能堕入地狱,关键在于人们的所作所为。《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说,三清圣祖以玄、元、始三气合生九气,“九气列正,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天地万化,自非三元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三气为天地之尊,九气为万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极也。人之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育养,九气结形,故九月神布气满能声,声尚神具……所以能爱其形保其神,贵其气,固其根,终不死坏,而得神仙,骨肉同飞,上登三清,是与三气合德,九气齐并也。”(7)这就明白指出,人与神灵本为同一大道所生,三气成神,九气生人,人的生命是非常珍贵的,故当皈依大道,保神贵气,以达三气合德的圣境,而得上登三清之仙品。这就是人、神相通的内在根据,是人们得以超越生死、超越仙凡界限的思想基础。

道教神学中的这种人、神同源皆出于道的思想,显然本之于先秦道家之学。《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8)也就是说,道不仅为万物之始,又为上帝(象帝)之祖先。既然如此,三界相连、人神交通的内在根据不仅是可能的,并且是先天决定的。道教神学中的这种独特观念,往往使欧美的学者们茫然无着,因为它与西方国家中普遍信仰的基督宗教的唯一神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其实,道教神学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情及文化息息相关,其神真体系也包藏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诸多秘密,透过道教神系庞大复杂的组织结构,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固有的本土信仰根深蒂固,垠古长存;出入道教神学玄虚奇异的殿堂,却恍然大悟其学说仍根其于老庄的大道。


关注了解更多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三路1006号诺德金融中心33楼B-C室
Room B-c,33/F.Noble Conter, No.1006 Fuzhongsan Road,Futian District,Shenzhen,Guandong,China
T:0755-83332980
E:info@yongzhentang.com
粤ICP备17067772号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永贞堂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了解更多
粤ICP备17067772号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永贞堂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