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园林的总谱之中,绍兴园林似并无突出的地位。但在 历史上,晒兴园林式大有“优胜纪略”可书的。
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获释返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筑城建廓。范蠡大夫受命,先后主持建筑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形成“八山中藏”的雄伟之势,并在城内和城周边营造游台、灵台、斋台、驾台、离台、燕台、美人台、射苑等一系列宫台苑囿,供越王及其侍臣游乐憩息。这种具有早期皇家园林性质的建筑,可视为绍兴园林的滥觞。
两晋南北朝,中原人口大量南徙,一批名门望族和文人学士钟情于会稽山水。其时人们追求返朴归真,视自然为至善至美。他们远避嚣烦,寄情山水,啸傲烟霞,在此间择地营建别墅,长期定居,以观赏自然景色和休息为主的园林之筑便应运而生。其中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诸君子雅集觞咏之地山阴兰亭和谢安隐居之所会稽东山(今属上虞)始宁园为最著名,后者谢灵运曾《山居赴》以纪之。
唐宋两代,越州文物阜盛,名士云集,先后来越主政者之中亦颇多文人墨客。他们性喜游历山水,吟诗作画,尽声色泉石之乐。为了朝夕拥有诗情画意,凿池引流,兴建私园,再现山林之美,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并以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建筑巧妙融合之,便于随时可临,做到“隐居不必买山,看竹无须问主”。其时州治内先后出现西园、曲水园、赐荣园、沈氏园、齐氏园、丁氏园和蓬莱阁、望海亭、清白堂、满桂楼、轩亭等著名园亭建筑。郊区则有孔尚书园、小隐园、昌园、翠薇园、好泉亭等。
历明迄清,今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宅园兴筑盛极一时。特别是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园林设计和造园实践,将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引入园林。一些文人往往家有庭院,或参与园事,他们造园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为读书吟诗挥毫之所,作雅集文酒之会,故这一时期绍兴文人园最为发达,数量甚多。而一些官僚晚年告老还乡,必置田宅以悠游岁月,拥有园林之乐变成为他们自命风雅的依托。从现存的古代民居来看,这一时期绍兴城乡以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的大台门为标志的豪宅增多,出现大量私人宅园。同时,随着明代中叶以后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在取得生活温饱之余,对园林有所钟情。或在春秋佳日作郊游,或借他人池馆稍作淹留,或在庭前宅后植树养花,设置盆景,朝夕相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绍兴园林艺术臻于成熟,出现大量的市园、郊园、平地园、山麓园。这些园林借鉴唐宋写意艺术,强调主观的 意兴和心绪表达,重视缀山、叠石、理水的技巧,注意园林的文学韵味,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明祁彪佳在其《越中园亭记》中载有绍兴历代园亭280余处,其中明代尚存的有 170余处。绍兴城内有快园、砎园、淇园、捷园、选流园、秋水园、蒹葭园、东武山房、白马山房、青藤书屋和越王亭、紫翠亭、筠芝亭、千峰阁等70余处;城南有天镜园、宜园、怡园、众香园、阜庄、表胜庵、镜波馆、宛委山房、玉笥山房、快阁等40余处;城东有畅鹤园、质园、镜漪园、烟萝洞、鉴湖一曲、土城山房、石篑山房等20余处;城西、城北有密园、彤园、寓园、柯园、潘园、涉园、砚园、瓜渚湖庄、胐园等30余处,可谓蔚为大观。
民国时期,民生凋敝,许多园林因无力修葺而日渐荒废。加以抗日战争期间绍兴城乡遭到日本侵略军践踏,园林建筑多遭破坏。至40年代末,绍兴城内和郊区仅存沈园、赵园(省园)、青藤书屋、兰亭、东湖等少数几处园林,且面目破敝,甚少诗情画意。
5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逐步修复兰亭、东湖、龙山、青藤书屋、沈氏园等处园林景观,并先后将赵园(省园)、府山(龙山)、飞来山(塔山)、东湖、沈园等处辟为公园,供公众游览休憩。绍兴园林的魅力遂得到越来越多的游人的领略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