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是我国富有特色、流传广泛的古老剧种。而婺源徽剧属“石牌”流派,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风味的西皮、高腔和昆腔。
道光年间,婺源浙源李茂才、俞灶喜、吴根焕等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此后,婺源徽剧又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
婺源徽剧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时。“洪福林徽昆戏班”等一批婺源徽班曾煊赫一时,涌现了“小旦红”、“武旦宜”、耿金榜、汪进、汪仙保、汪灶喜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名角。徽剧和徽商的兴衰紧密相连。抗战时期百业凋零,徽商日趋衰落,婺源徽剧濒临绝境。解放后成立的婺源县徽剧团是全国两个徽剧团之一,挖掘、收集、整理了传统剧目400余本,整理曲牌800多首,脸谱5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