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永贞堂 > 永贞书院 > 道学 > 道教音乐

泰山道教音乐:灵应宫与碧霞祠的守望
2024-03-18

山东泰安市泰山一带道教兴盛,教派以全真教丘处机所创龙门派为主,道观星罗棋布。据《道藏》(明)记载有大庙22处,《泰山志》(清)记载有道观80余处,现存具有代表性的道观有岱庙、碧霞祠、王母池、玉皇庙等。

贯穿于斋醮科仪中的泰山道教音乐时常在道观中回响。泰山道教音乐始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泰山道教音乐的发展传承与泰山文化紧密相联。据记载,泰山道教音乐除了用于道教斋醮科仪外,还在多位帝王举行的泰山封禅祭祀大典中使用。

泰山道教音乐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由泰安市灵应宫和碧霞祠两座道观共同保护和传承。狭义上的泰山道教音乐,特指泰山地区器乐演奏的道教音乐,目前主要指灵应宫道教音乐。广义上的泰山道教音乐则包括了灵应宫、碧霞祠和泰山地区道观内传承的经韵。

灵应宫坐落在泰安市较为中心的区域,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后经不断修缮和扩建保存至今,是泰安市道教协会所在地。灵应宫地处闹市,紧临灵山大街,距离泰山脚下不到5公里,门前车水马龙,便利的交通为道教音乐在城内的传播和展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灵应宫遥相对望的是坐落在泰山顶上、游人熙攘穿梭的碧霞祠。碧霞祠始建于公元1009年,宫观相连成群,直入云霄,与天相接。碧霞祠的道长们每日朝迎晨曦、暮送晚霞,借着“五岳独尊”泰山的人气,将朝课暮诵的天籁之音通过游客的口耳相传、网络自媒体的直播转载,传播到四面八方。灵应宫与碧霞祠,各自守着一方天地,担负起向内传布、向外推广泰山道教音乐的历史重任。

如今,灵应宫道教音乐、灵应宫唱经和碧霞祠唱经是泰山道教音乐的代表。

灵应宫道教音乐

灵应宫道教音乐由灵应宫道教音乐团传承,乐团前身是香梅艺术团。香梅艺术团是在泰安市成立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涵盖领域范围较广,包括民族管弦乐团。在香梅艺术团民族管弦乐团演出活动逐渐减少后,乐团成员自发组织并构成了如今的灵应宫道教音乐团。目前,乐团共有20位民间乐师,他们曾演奏过许多民族音乐的经典曲目。这些平均年龄60岁、既不是道士也并非道教信徒的乐师,因为道教音乐平和的旋律、清雅的配器和饱满的精气神聚集在一起,系统排练和演奏道教音乐,在演出时着道教常服。

灵应宫道教音乐团所传承的道教音乐以器乐演奏为主,既有历史传承的传统曲牌,也有现代作曲家为道教专门创作的乐曲。传统曲牌来自距离灵应宫仅有1.5公里岱庙藏的道教音乐曲谱《玉音仙范》,以俗字谱记谱传承。俗字谱是我国特有的、以汉字变体或偏旁记录音高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广泛流传和使用的传统曲谱之一。据了解,在泰安市岱庙中珍藏着数十套百余首道教音乐的俗字谱,如今乐团所能熟练演奏的传统曲牌,即是挑选了其中的乐谱翻译而来。演奏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历史上以笙、管子、笛子、云锣为主,配以法器,一般被称为“笙管乐”,灵应宫道教音乐团则采用了编制更为丰富的民族管弦乐团形式,乐器包括二胡、中胡、低胡、笛子、笙、琵琶、扬琴、中阮、木鱼、碰铃、大鼓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塑造了具有当代音响色彩又不失传统韵味的道教音乐。

历史上,灵应宫道教音乐主要应用在接驾皇帝前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上,或举行道教法会时为道士所唱经韵伴奏。现在,由于道观道士少、学习乐谱难度较大、练习乐器时间成本较高等,道教音乐的器乐部分与经韵部分往往分开,于是出现了以能演奏乐器但非宗教人士为主体的器乐道教乐团,和以道士为主体为法会服务的“唱经团”。

泰山道教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时任灵应宫住持霍怀虚(霍德忠)道长介绍说:“为了保证演奏的质量,提升团员的契合度,在灵应宫内,我们有一间厢房专为乐团定期排练使用。虽然大家都是义务来演奏,但每位成员热情度很高,技术也比较熟练。演奏道乐,一方面可以让人们体会道教音乐的韵味,一方面还丰富了团员的老年生活,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乐团还时常到周边地区如济南市、泰安东平县等地演出,让更多人欣赏到传统的道教音乐曲目。”

灵应宫唱经

灵应宫的唱经由6位道长进行,在道教斋醮科仪、斋主请做法事、早晚课时均有唱经。夕阳渐落,余晖满天,鼓锤缓缓下落,鼓声徐徐响起,由弱渐强、由慢渐快,错落有致的鼓点将道长和香客引入晚课的氛围。

伴随着低沉的鼓声,道长们燃烛焚香,依次祭拜殿中神圣。祭拜完毕后,道长们揭开盖在大磬、引磬、木鱼、小镲、铛子等法器上陈旧的暗红棉布,将常服更换为庄严华丽的法服,中间一位道长身着黄色法服,两边的五位道长身着红色法服。霍怀虚道长迈步上殿,焚香祭拜主神位,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唱经开始。在法器的节奏中,悠长婉转的唱腔时隐时现,穿行于大殿的梁枋之间。为了烘托氛围,霍怀虚道长拿起二胡为经韵伴奏。曾几何时,兴盛道教的泰山一带均使用当地的“泰山韵”来进行经韵,如今“泰山韵”已失传,取而代之的是我国道教经韵中较为通行的“十方韵”,灵应宫道长们的经韵与北京白云观的经韵几乎一样。

碧霞祠唱经

泰山顶上的名刹碧霞祠,是国务院公布的21座全国重点道教宫观之一。每逢早晚课,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便来到这里驻足观赏。在碧霞祠,早晚课不仅是道长修行的功课,也是传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亮点。

平日里,时长各40分钟的早晚课在泰山顶上余音绕梁。碧霞祠的早晚课采用“十方韵”韵唱,曲牌和道词来自道教科仪范本《玉音法事》。所用法器有忏钟、法铃、大木鱼、小木鱼、大鼓、小鼓、铛子、钹、镲、引磬等。据碧霞祠的欧阳孔武道长说,以前还有编磬,但后来失传了。

在碧霞祠,最大的盛会之一是农历三月十五的碧霞元君圣诞。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尊称为“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当地和周边的人们又称碧霞元君是“泰山老奶奶”或“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诞辰日本是农历四月十八,但是为了和当地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接连,民间和道观便将农历三月十五定为碧霞元君诞辰日。在碧霞元君诞辰日,法会隆重盛大,碧霞祠的道长和灵应宫的道长,以及周边其他道观的道长齐聚泰山山顶做朝科,法会仪式持续半天乃至一天,灵应宫道教音乐团会为此上山演奏道乐。

泰山道教音乐的珍贵史料《玉音仙范》

《玉音仙范》是泰山道教音乐的传世曲谱,共有18册,均是以俗字谱形式记谱的手抄本,自最早的清同治六年(1867年)抄本到最晚的1936年抄本,时间跨越了69年。对于传统音乐而言,只有先产生了“流行”的曲子,才能产生为了让曲子更“流行”的谱子。当时擅长音乐的道长们通过对目录的书写、对曲牌的记载、对记谱方式的选定,将所能演奏、演唱的曲牌完整记录下来并不知不觉地留下了时代的印记。《玉音仙范》不仅是一部曲集,更是泰山道教音乐历史形象的文字记录。其中的“大管子卷”“小管子卷”“云锣卷”等每册的题目,向我们展示了泰山道教乐队的传统形式——与京津冀鲁豫等地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笙管乐”编制如出一辙;《玉音仙范》中所记载的《清江引》《大月儿高》《三义节》等一百余首曲牌则又暗示我们,泰山道教音乐并非仅仅来自和表现道教内容,而是山歌小调、民间吹打、戏曲曲牌等多种音乐形式的融合。今天,虽然传统形式的泰山道教乐队不复存在,但我们依然能根据《玉音仙范》的记载勾勒出他们奏乐时的轮廓,这是传世曲谱的历史价值的具体体现。

霍怀虚道长介绍,《玉音仙范》属于国家二级文物,一开始被收藏于岱庙中,现在则在泰安市博物馆保藏,极少允许非相关人员翻阅。尽管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还是有学者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被更多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了解到,发挥它的价值,通过协调沟通取得了翻阅的权限,详实且系统地对其进行了研究。

目前,虽然灵应宫道教音乐团的团员都不认识《玉音仙范》中的俗字谱,但所演奏的部分传统曲牌却是来自其中。霍怀虚道长称,“这是上世纪80年代音乐专家采访会唱俗字谱的道长后,通过研究对比后翻译成简谱的,有72首之多。”音乐学家用纸和笔将田野调查和曲谱翻译的案头工作切实地转化成了乐团可以演奏的通识的简谱,使得当今的人们依然可以欣赏到道教古韵。

泰山道教音乐的交响《玉音法事》

在碧霞祠,欧阳孔武道长则提到了另一本曲谱《玉音法事》。《玉音法事》被誉为我国最早的道教音乐曲谱集,成书于宋代,是道教斋醮科仪时赞颂韵唱的范本。《玉音法事》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和中卷记载了道词和曲谱,下卷详细记载了斋醮科仪法事和道词。《玉音法事》在音乐意义上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书中所使用的乐谱——声曲折,这是比《玉音仙范》中所使用的俗字谱历史更为久远的、稀有的乐谱。

声曲折,是依据曲调的高低而绘制的线形乐谱。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声曲折,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直观的、不甚精确的示意图。”这三个形容词概括地说明了声曲折作为曲谱的历史性和功能性,即悠久但原始、直观但粗略。声曲折的出现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是密不可分的。口传心授,即口头传授、心内领悟,明代解缙曾说“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口传心授作为师父传授徒弟技艺的重要方式方法,在录音、录像等科技手段发达的今天,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道词下方的声曲折便起到了通过口传心授学习韵唱后非常形象直观的提示作用。

碧霞祠的道长所唱经韵来自《玉音法事》。作为范本,它发挥着指导作用,同时,因为它是范本,所以本不具有泰山道教音乐的地域特色,但受泰山道教音乐历史传统的影响,也与我国其他道观所唱经韵不完全相同。《玉音法事》与《玉音仙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碧霞祠和灵应宫两座具有代表性的道观在泰山道教音乐中各自体现,二者的相融并济构成了泰山道教音乐的主要内容。

后继传承

目前,灵应宫道教音乐团不仅面临着我国许多传统音乐乐队普遍面临的问题——后继乏人,还面临着其作为一支带有宗教性质的乐队成员的“成分”问题。

欧阳孔武道长说:“泰山道教音乐文化的展示需要一个道教乐团来呈现。”在对待道教音乐团演出的内容上,欧阳孔武道长认为:“创编的乐曲和传统的道乐要分开,在道观里面演奏时,要演奏传统的道乐,在文化场所公益演出时,可以演奏信众自己创编的曲子。”

近年来,碧霞祠和灵应宫在机构功能上已合二为一,成为碧霞元君上下庙,碧霞祠称为上庙,灵应宫称为下庙。霍怀虚道长因年岁渐高而卸任住持,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泰安市道教协会会长张诚达道长担任上下庙的住持。

2014年1月,泰山道教经乐团成立。按照张诚达道长“要恢复原汁原味的全真法脉”的思路,泰山道教经乐团以道众为主体,全面培养年轻道长系统学习经韵和乐器演奏,逐步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泰山道教音乐的重任。2016年1月,以弘扬泰山道教文化为核心、给广大道教文化爱好者提供公益服务为宗旨的泰山道教文化馆开馆,馆内泰山道教文化主题展览中专设“玉音仙范”板块介绍泰山道教音乐的历史、乐器、曲谱等内容。同时,泰安市道教协会上线了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等,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泰山道教音乐打开了方便之门。


关注了解更多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三路1006号诺德金融中心33楼B-C室
Room B-c,33/F.Noble Conter, No.1006 Fuzhongsan Road,Futian District,Shenzhen,Guandong,China
T:0755-83332980
E:info@yongzhentang.com
粤ICP备17067772号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永贞堂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了解更多
粤ICP备17067772号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永贞堂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