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豫剧《焦裕禄》《村官李天成》……一批反映扶贫攻坚、弘扬正能量、宣传优秀典型的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戏剧、歌舞类优秀作品,已相继在河南全省乡村唱响。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省级共组织戏曲演出3.2万多场,各省辖市、县(市、区)进一步延伸配套,每年组织戏曲演出2万余场,已经实现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贫困地区行政村,惠及群众超过6000万人次。(《河南日报》)
戏曲进乡村,对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宽广,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如果送的戏曲达不到群众的需求标准,戏曲进乡村也就没有了观众基础,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有关部门在开展戏曲进乡村时一定要精选曲目,精心组织活动,确保戏曲真正能进得去乡村,并且让戏曲能够留在乡村,切实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戏曲进得去乡村,就要认真了解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戏曲进乡村”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只有把这件事做到群众喜欢、做进群众的心坎里,戏曲才能真正走进乡村,发挥文化惠民和繁荣乡村文化的作用。因此,各地在开展戏曲进乡村时,要立足区域实际,深入群众生活,摸清群众需求,知道群众喜欢什么样的剧种剧目,喜欢什么样的题材,然后根据群众需求进行创作、演出。当然,在节目的选择上一定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除了送一些优秀传统剧目外,也要送以群众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扶贫攻坚典型为素材创作的剧目,这样不仅可以让群众从中受到教育,还能促进乡风文明,群众自然喜欢。如此,戏曲就会真正进得去乡村。
戏曲在乡村留得下,就要在送戏曲的同时注重培养乡村本身的文艺表演力量。戏曲进乡村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戏曲艺术在乡村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满足于一年送几场戏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乡村自己的戏曲文艺队伍。其实,我国的许多优秀剧种都发源于乡村,在乡村也有着一定数量的民间剧团,他们是戏曲传承的主要力量。但是,这些民间剧团由于受人才、资金等因素影响,普遍发展困难。因此,有关部门开展戏曲进乡村,就要对这些民间剧团多些扶持与指导,可让民间剧团演员参与专业剧团的演出,促进他们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组织戏曲艺术培训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乡村年轻人参与到戏曲创作和演出中来,让戏曲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戏曲进乡村,是提升乡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举措。2017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各地要认真落实,既要采取多种形式把精彩戏剧送到广大乡村,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乡村戏曲文艺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戏曲更好扎根乡村、留在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