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一句台词,被夸张地写在《非常有戏》的主题墙上。4月底,东方卫视《非常有戏》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举行,传统戏曲的魅力在时尚中绽放,吸引了无数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热切的目光。
今年初,上海市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携手推出以时尚手段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全新节目《非常有戏》,先后共有王刚、李光羲、黄豆豆、汪明荃、罗家英、张信哲、徐帆等两岸三地共60多位影视明星以参赛选手或表演嘉宾的身份登场,尚长荣、袁雪芬、梅葆玖、艾世菊、傅全香等100多位戏曲名家参与节目当场献艺。
《非常有戏》几乎在一夜间一扫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状况,一举超越强档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的收视,成为东方卫视收视冠军,收视人群分析显示,青年观众占据了其中的主力。
“向大师致敬”
长期以来,如何在新时代下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一直是困扰在人们心头的难题。一方面,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毋庸置疑,而另一方面,相对陈旧的表现形式在选择面无限拓展的新娱乐时代缺乏竞争力。
“要使传统戏曲在时下重新焕发生命力,与时俱进,必须从对戏曲舞台演出样式的单一关注中摆脱出来,拓展戏剧文化的外延,大胆吸收一切流行元素。”谈到《非常有戏》的创意,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总监田明说。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我们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戏曲艺术非常精美,进入21世纪,由于先进传媒的影响,剧场艺术受到了严峻而残酷的挑战。无数次我们都在思考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怎么办?其实传统戏曲也不应该拒斥时尚元素。”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说:“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吸纳一切营养、丰富自身个性的过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提。”
思想理念转变了,节目制作也要转变。节目组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使耳濡目染流行音乐、影视大片、动漫游戏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对中国戏曲产生兴趣?节目编导们想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青年人喜爱的明星效应。
如何运用时尚元素全新演绎戏曲往事?田明说:“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真’——对传统、大师葆有一颗赤忱的崇敬之心。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创新的目的,正在于更好地继承。”以此为职志,《非常有戏》将“向大师致敬”作为开幕盛典的主题,表达他们对传统的敬意。而所有参赛选手在参加比赛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中华的传统戏曲艺术实在太博大精深了!”从小在加拿大生活的香港青年演员郑欣宜讲到她对中国戏曲的兴趣时,感慨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我认为自己应该多了解中国的过去。”“他们对中国戏曲产生浓厚兴趣的背后,带动着千千万万的青年人开始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导演汪灏说。
在传承和发展之间
吸收流行文化,永葆创新精神,是艺术得以延续的奥秘。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早年曾研习过周璇歌曲的旋律和唱法;评弹宗师蒋月泉晚年创作《农讲所里教诲深》时,曾把自己关在家里研究了很久邓丽君的歌。“戏曲并非生来曲高和寡,也曾经如同今时今日的流行音乐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曾为之沉醉。”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开幕盛典的奥斯卡奖评委卢燕说。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想起当年梅兰芳向她学习豫剧唱腔的情景,仍激动不已:“我的水袖也是梅先生教的,不同艺术种类就应该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如何在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中维护文化的和谐性、多元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现代传媒激活传统戏曲,传统戏曲回归大众沃土。”中国剧协秘书长季国平强调。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说:“现在很多人将时尚和传统看作是对立的两级。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近年来,我们的文化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各种新型的时尚艺术以及其他的娱乐方式,像潮水般涌进来,把传统戏曲排挤到了相当边缘的地位,形成了传统与时尚的分离。《非常有戏》这个栏目的直接意义是用时尚明星来托举、普及民族戏曲,成为一种新颖的大众娱乐。它更深一层的意义则是树立了时尚和传统和谐发展的精神指向。”